不争一世争百世 我争的是 万 世之名

本文章由“乐百论坛”官方出品

不争一世,却能赢得百世;我们只是凡人,但要做到最好。——题记 古往今来,多少名人志士为了国家社稷、黎明苍生抛头颅洒热血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代子孙应该如何去做,让我们铭记于心,并且学习和发扬光大!现在就由我来谈谈我所知道的那些伟大的爱国者吧!屈原,楚国贵族出身,曾任三闾大夫,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、屈、景三姓事务,与掌管王族伯、子、男三姓事务的三闾大夫恰恰相反。屈原因出身贵族,又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,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,位为左徒、三闾大夫。屈原为实现楚国统一大业,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,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,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、威震诸侯的局面。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,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,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。怀王十五年(前304),张仪由秦至楚,以重金收买靳尚、子兰、郑袖等人充当内奸,同时以“献商于之地六百里”诱骗怀王,致使齐楚断交。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,一怒之下将屈原逐出郢都,顷襄王即位后更是将屈原放逐到江南。公元前278年,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,攻破了郢都,屈原悲愤难捱,遂自沉汨罗江以殉国难。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是范仲淹的座右铭。范仲淹二岁丧父,母亲改嫁长山朱氏,幼年在朱家长大。他读书刻苦,勤奋好学,颇有才名。他的文章说理透彻,气势豪迈,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所赏识。范仲淹考中进士后,任广德军司理参军,后改授饶州司户参军,他对官场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有较深的认识,不愿在朝中任职,决定弃官回乡,以便能在贫穷的家乡从事教育和著述。 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这正体现了他的思想境界,也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忠臣良将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。他把整个身心扑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上,忘掉了个人利益。虽然他的很多朋友劝阻过他,但他依旧义无返顾。他被贬谪后仍关注着朝廷的政治形势,还提醒皇帝要节俭。他死后,宋仁宗追封他为“兵部尚书”,谥号“文正”。范仲淹不仅留给我们许多优秀的诗篇,还留给我们一种精神,那就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。

mmexport1672465311897

 

 

------本页内容已结束,喜欢请分享------

感谢您的来访,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收藏本站。

© 版权声明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9赞赏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